近日,俄羅斯總理普京在《新聞報》上發(fā)表了其競選文章《關于我們的經濟任務》。普京在此文中回顧了過去十年俄經濟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并針對未來發(fā)展闡述了自己的新經濟政策。該文亦可視為經濟領域的施政綱領,其透露出的政策走勢于我們有較為重要的研究意義。
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在葉利欽領導下進行了政治多元化、經濟私有化市場化的制度轉軌。以放開價格、國企大規(guī)模私有化為主要內容的激進經濟改革(休克療法),其初衷是以短期的經濟下降作為代價,換得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給經濟振興注入活力。但休克療法的實施卻導致了嚴重后果。
90年代,俄國連續(xù)7年經濟負增長,GDP累計下降約40%,其中工業(yè)下降46%。2005年俄經濟總量不到中國的1/2。 工廠設備和基礎設施陳舊,無錢更新。10多年來科技人才大量流失,從原來250萬下降到80萬。高技術制造業(yè)衰退,在世界民用科技型工業(yè)品市場所占比重不到1%, 經濟結構偏向采掘工業(yè),靠出口石油天然氣、原材料和電力支持經濟增長。
私有化過程中,很多國企經理與官員勾結,將企業(yè)產權無償或低價轉讓,國家至少損失1萬億美元。流到國外的資金(其中大部分是侵吞國有財產的贓款)至少3000億美元。據統(tǒng)計,私有化期間社會財富損失約1.7萬億美元,相當于俄羅斯1996年GDP的4.2倍、二戰(zhàn)期間蘇聯(lián)損失的2.5倍。
?。ㄈ┴毟环只觿?/div>
在私有化過程中極少數人暴富,廣大工薪階層的收入下降了50—70%。國企“大拍賣”后的1996年,4%富人的收入甚至高于80 %低收入人口的總和。“沒有任何一個中、東歐國家,在轉軌期顯出如此高水平的收入不平等”。
(四)寡頭勢力膨脹
俄羅斯私人股份銀行從1991年起就放開,少數人利用金融力量廉價收購國有大企業(yè)、侵吞國有財產、迅速聚集財富形成金融工業(yè)寡頭,這是俄國私有化的突出特點。據調查,22家大型私人企業(yè)控制了俄羅斯大型工業(yè)生產企業(yè)總收入的40%,就業(yè)的40%以上。1996年總統(tǒng)大選后,金融工業(yè)集團經濟勢力急劇膨脹。最著名的是“七巨頭”,他們控制了國家金融、工業(yè)和媒體(擁有3個全國性電視臺中的兩家,報紙雜志更不在話下)。
總之,“休克療法”在使俄羅斯迅速走向資本主義的同時,導致俄羅斯經濟蕭條、政權軟弱、社會秩序混亂、國際地位下降。
二、普京政府強化國家權力的主要措施
普京1999年末就任俄總統(tǒng)以來,順應民心,調整了葉利欽時代的一些錯誤政策。他在各場合表達了新政府的執(zhí)政理念:要以經濟發(fā)展為中心,強化國家執(zhí)政能力,平衡社會矛盾,平息政治紛爭,實現(xiàn)強國目標。
普京指出:俄羅斯已經在國際競爭中落伍,面臨嚴重危機,沒有時間可以浪費,必須放棄不切實際的民主幻想,維護秩序和穩(wěn)定,一切服從經濟發(fā)展大局。所以,必須提高政權的一致性和效能,強化國家職能,以解決復雜的社會矛盾。
俄羅斯是總統(tǒng)議會制國家。普京上臺后,運用憲法賦予的總統(tǒng)權力和對行政力量的控制力,逐步調整了政府內權力結構,同時采取了一系列強硬的政策措施:
——堅決打擊車臣分裂主義和恐怖主義,取得顯著成果。
——削弱地方勢力,制止分離傾向。葉利欽時期因政治需要賦予各聯(lián)邦較大的自主權,普京上臺后將全國劃分為7個聯(lián)邦區(qū),制止了地方分離傾向。
——結束寡頭政治。普京上臺后,首先打擊了金融媒體大亨古辛斯基和媒體汽車大亨別列佐夫斯基,迫使他們逃亡國外。隨后石油大亨阿列克斯普若夫、工礦業(yè)大亨波塔寧被起訴。
2003 年政府以經濟罪名逮捕了試圖干預議會選舉的大富豪霍多爾科夫斯基,2005年將其判刑,并開始對一些石油公司和銀行重新實行國有化。這標志著“寡頭政治”的終結,并使普京政府的威望迅速提高。
——國家重新控制媒體。2000年,國家對別列佐夫斯基控制的公共電視臺增股達51%; 國家控股的俄天然氣公司利用債權控制了原屬“橋”系的獨立電視臺。2001年,國有魯克石油公司(Lukoil)對屬于別氏的另一家電視臺TB—6 提出經濟訴訟,迫使其倒閉?,F(xiàn)在,政府已經控制了俄3家*5的電視臺、70 %的廣播電視和80%的報紙。2001年頒布了《大眾傳媒法》,規(guī)定外資在俄傳媒機構的持股比例不得超過50%。2002年,普京簽署總統(tǒng)令,取消了葉利欽于1991年給予美國“自由歐洲”電臺在俄羅斯境內活動的各種特權。
——壓制反對派,結束議會紛爭。2001年底,普京支持議會的兩個中派黨“團結”和“祖國—俄羅斯運動”合并為“團結—祖國運動黨”,成為議會*9大黨。俄共失去了對議會的控制,左、右兩翼反對派均失勢。2003年12月議會選舉,政權黨(統(tǒng)一俄羅斯)獲得議會2/3的席位。2004年3月總統(tǒng)大選,普京得票率高達71.31%,其權威無人可以撼動。新政府的成立消弭了政府與總統(tǒng)的分歧,從而實現(xiàn)了俄國家政權體系在普京領導下的高度一致。
——打擊官僚腐敗。2002年, 普京在國情咨文中對官僚腐敗發(fā)出嚴厲警告。2003年開展了全國反腐肅貪運動,清理了一大批貪贓枉法的官員和警察。根據普京指示,俄經濟發(fā)展和貿易部相繼出臺100個長期或短期的根除行賄的措施, 并在此基礎上擬定一個適合于整個政府機構的反腐防腐制度。2004年3月, 成立了俄羅斯國家反腐敗委員會。
這些強硬措施的實行,緩解了導致俄社會政治動蕩的根源性問題,2000年以來,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普京的權力地位也日益鞏固(許志新,2005)。
三、新一輪私有化:強調公正,保持對戰(zhàn)略企業(yè)的控制
?。ㄒ唬┢站┥吓_之初俄羅斯經濟的所有制結構
到1999年底,俄總計有13萬家(改制)私有化企業(yè)、3.1萬家開放式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屬于國有的公共企業(yè)有1.1萬家。另據俄聯(lián)邦資產注冊局材料(2002.3):俄聯(lián)邦政府仍在4354家經營公司中持股,其中100%持股94家,持股50%以上598家,以特殊的權利(金股)參與管理763家。
國家占全資和控股的企業(yè), 主要是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企業(yè), 如國有股在鐵路占100%,在民航占51%,電力占53%,在天然氣工業(yè)公司中占38%,在石油生產部門占12%;占大型企業(yè)半數的軍工企業(yè)尚未股份化。
至2002年1月1日,在俄全部企業(yè)(機構)中,國有企業(yè)數(含中央和地方)占10.7%,其余為各種形式的非國有企業(yè),競爭性行業(yè)已全部私有化。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由非國有企業(yè)生產(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家代表團訪俄報告2002),一般認為國有經濟所占份額大約占1/3。
但俄羅斯有經濟學家指出:目前仍然無法對現(xiàn)有財產占有和歸屬分配狀況描繪出一個真實準確的畫面,有關多項調查結果也互相矛盾。大的概念是,俄羅斯國民生產總值的大部分,是由國家控股或者是財閥集團控制的企業(yè)所創(chuàng)造。
在金融領域,由國有企業(yè)控股的銀行有70多家,國有企業(yè)參股的銀行約600家,國有資本占銀行總資產的36%(王開軒,2005)。
故此,美歐于2002年承認了俄羅斯“市場經濟國家”地位。
?。ǘ┢站┱P于私有化政策的立場和政策特點
普京上任后不久,政府主管私有化的機構“國有資產部”提出,擬將1.1萬家國有公共企業(yè)數量削減至1000—1500家,國有股份公司從3600家削減至600—800家,通過重組提高企業(yè)效益。
但是,新一輪“深化改革”并不受群眾歡迎。因為根據葉利欽時代的經驗,“私有化”就是官商勾結化公為私、少數人致富的同義詞。據2005年的一次民意調查,約88%的人認為,金融寡頭們的財產來源是非法所得,70%以上的人認為應當改變或修正私有化政策,并對過去的私有化政策所導致的后果進行檢討和調查,甚至應當將寡頭們的非法所得收歸國有。而且,剩下的國有企業(yè)大部分是國家的基礎和骨干工業(yè),完全私有化將與國家戰(zhàn)略利益相沖突。普京在不同的場合,一方面公開承認過去的私有化政策有失誤,私有化過程中出現(xiàn)違反法律的事實要予以追究;同時又表示,不會重新國有化,必須建設更好的行政體系與市場經濟配套。他表示,政府必須把市場經濟改革進行下去。
2001年12月,俄頒布新的《國有資產和市政資產私有化法》,糾正了過去私有化的一些問題,規(guī)定國有資產的轉讓對象由過去簡單的“變?yōu)樗接?rdquo;改為“轉讓給自然人和法人所有”;同時又將私有化的范圍擴大到文化領域(如社會文化設施、歷史文化遺產等),并將國有資產未達控股額的銀行列入私有化計劃。2002年7月,普京簽署了國家杜馬通過的《土地私有化法案》,允許有條件地轉讓和買賣土地。
普京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有兩個特點。一是強調程序公正。國家加強了對私有化的管理和監(jiān)督,在企業(yè)股份進行拍賣前,俄聯(lián)邦資產關系部要對企業(yè)財務狀況進行調查,提出私有化建議,對出售企業(yè)的理由和時間進行論證。限制黑箱操作和賤賣,同時規(guī)定,議會、地方政府和外國人不得參與競購國有股權。
二是保護戰(zhàn)略性企業(yè)。普京曾多次簽署法令,禁止對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企業(yè)(特別是大型企業(yè))實行私有化,以維護國家對經濟命脈的控制權。2001年政府財政預算案第100條中,對可進行私有化改革的企業(yè)進行了限制, 規(guī)定凡法定資金超過限制數額的“超級企業(yè)”禁止拍賣。這項禁令引起了主管私有化的機構(國有資產部、俄聯(lián)邦財產基金會)的不滿,稱這是對私有化進程的“嚴重障礙”,并游說杜馬議員,要求取消這一禁令。
?。ㄈ?001年以來俄羅斯私有化的情況
2001年俄政府向杜馬提交2002年拍賣國有財產的計劃書,外電評論這是“把俄羅斯持續(xù)了10年之久的國有資產大拍賣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計劃靠賣企業(yè)籌集216億盧布(按官方匯率合7.2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資金來自20家大公司。杜馬財產委員會官員說“對這些企業(yè)實行私有化的目標很簡單,就是為聯(lián)邦預算籌錢,越多越好。但是更具體的拍賣計劃需要政府和杜馬協(xié)商解決才行。”當年*9次以10億美元的價格賣出奧那科石油公司85%的政府股份(阿爾發(fā)集團購得),博得一片喝彩,“改革派”人士說2001年是私有化的“突破之年”。
2002年4月,政府決定出售國家控股的19家大型企業(yè)的股份(包括3家大型國有煤礦、4家大型石油天然氣公司、莫斯科河運公司、國有金屬礦、鋁廠、 國家保險公司的部分股份),并列出擬私有化的另700 家企業(yè)的名單(不包括禁令范圍內的企業(yè))。據俄資產部數據,“2002年1—7月,私有化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近1倍,達271.6億盧布”。
2003年8月,政府公布未來3年私有化計劃,規(guī)定:2004年對1063家國有公司私有化(涉及石油、漁業(yè)、冶金行業(yè),包括米格飛機制造廠),出售政府在一批公司中所持的少于25%的全部股份;2005年出售政府在另一批公司中所持50%以下的全部股份;2006年將出售“非戰(zhàn)略性”企業(yè)中政府所持50%以上的剩余股份;到2008年完成整個私有化進程。
2004年7月,政府原則通過2005年私有化計劃,規(guī)定全國9222 家國有企業(yè)中的1324家將實行私有化,并將出售政府在566 家股份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包括投資通訊公司、俄航空公司等大型企業(yè)中的國有股份)。
2005年8月,確定了2006年私有化方案,決定對968家國有獨資企業(yè)進行私有化,并計劃出售聯(lián)邦擁有的419家公司的股份(預計財政收入310億盧布),并開始整合國防工業(yè)企業(yè)。
但是,經濟專家對能否實現(xiàn)上述目標表示懷疑。最近四五年私有化進展緩慢,實際上每年僅有幾個大型企業(yè)被私有化,或出售大企業(yè)的國家股權。沒有完成的轉入下一年計劃,例如2005年上半年,計劃進行私有化的1453家企業(yè)只完成了二十幾家,1493家擬出售國有股份的公司也只完成了114家, 不過財政收入已經完成了預算的68.5%,這是因為財政預算只是圍繞著兩三家大型企業(yè)制定。
四、打擊寡頭和石油能源工業(yè)的部分國有化
在2003—2004年的議會選舉和總統(tǒng)換屆期間,普京政府通過打擊寡頭勢力贏得了選舉,并重建了國有大型石油天然氣企業(yè),加強了國家對戰(zhàn)略資源的控制,使俄國政治經濟形勢顯著好轉。
?。ㄒ唬┦湍茉垂I(yè)對俄經濟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俄羅斯能源儲量巨大,擁有石油可采儲量(探明)超過100億噸(占全球6%,是中國的4倍),天然氣可采儲量47萬億立方米(占全球1/3),煤儲量占世界20%,鈾儲量占世界14%。石油能源是俄羅斯的戰(zhàn)略和支柱工業(yè),能源工業(yè)占全國工業(yè)產值的30%。自1999年以來,俄石油生產增長了48%,日產石油900萬桶,僅次于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天然氣產量世界*9(占世界27%)。
在世界油價不斷高漲的情況下,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和工業(yè),是振興經濟的最重要支柱。但俄國的石油工業(yè)在1990年代大部分賣給了私人。2004年,俄政府僅控制本國石油工業(yè)的7%,石油利潤大都掌握在新興財閥手中, 石油收入只占俄羅斯財政收入的15%。
在眾多石油企業(yè)中,尤科斯公司是俄國*5的私人石油企業(yè),控制了全國石油總產量的17%。尤科斯成為俄國*9、世界第四(五?)大私營石油公司,占全國石油開采量的29%,石油儲量遠超??松梨凇YY產總值超過400億美元。
(二)打擊寡頭,贏得議會和總統(tǒng)選舉
2003年10月俄羅斯總檢察院逮捕了尤科斯總裁霍多爾科夫斯基,這一行動截斷了議會內反對黨的財源,阻止了寡頭的代理人在選舉中興風作浪,削平了國內最有勢力的寡頭集團?;羰习赴l(fā)后,俄國股市暴跌,跨國巨頭??松梨诤脱┓瘕埖率抗帕⒓粗兄沽撕陀瓤扑沟暮喜⒄勁?。面對經濟界的種種擔憂和商界的游說請求,普京表示“沒有與商界對話的打算”。針對美國政府對此案的公開批評,俄外交部的回應措辭強硬。
政府此舉大快人心。據民意調查,政府逮捕霍氏的助手和霍氏本人后,普京的支持率升到了80%,在民調中普京被列為當代俄國最偉大的領導人,排在斯大林之前。這也成為普京派贏得杜馬選舉勝利和普京大選連任的決定性因素。面對國內自由派和西方對選舉的質疑和對俄國“左傾化”的擔憂,普京在公開演說中表示:這次杜馬選舉“是一次公平、自由和公開的選舉。”
?。ㄈ┩ㄟ^法律程序將尤科斯收歸國有
2004年7月,俄司法部宣布,為征收尤科斯2000年偷逃的稅款,將拍賣其核心子公司“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的股份,再次引起股市匯市暴跌。拍賣尤甘斯克還不夠補交所欠稅款,政府將出售尤科斯其它幾個采油企業(yè)。2004年12月,國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在拍賣中購得尤甘斯克,邁出了對國家重要資源重新國有化的*9步。
據報道,2005年一季度國家財政盈余迅猛增長,主要原因是為追繳尤科斯石油公司偷逃的稅款,以及拍賣尤甘斯克股份所得。2005年4月, 俄羅斯石油公司以“尤科斯曾低價收購尤甘斯克的原油”為由向尤科斯起訴,索賠59億美元。莫斯科法院隨即凍結了尤科斯的主要資產。尤科斯至此徹底垮臺。
2005年秋,西伯利亞石油公司被國有的俄天然氣工業(yè)公司收購,俄國邁出了石油重新國有化的又一關鍵步驟。
在不到兩年時間中,俄國超過50%的能源生產已經處于政府的控制之下。普京任命總統(tǒng)辦公廳副主任謝欽擔任新的國有控股的俄羅斯石油公司董事長(2004.07),隨后辦公廳主任梅德維杰夫出任俄天然氣工業(yè)公司董事長。據報道,俄天然氣公司將被納入新國有石油公司,成為控制全國的能源部門。
此舉被西方媒體抨擊為“國家極權”,但俄工業(yè)和能源部長表示:“俄國石油產業(yè)不應被任何一家企業(yè)所控制,20世紀90年代那些由政治寡頭控制的石油企業(yè)應該受到法律的監(jiān)督和控制”;“俄羅斯有必要建立控制石油總產量15%—20%的強大國有石油企業(yè)。”俄專家指出:在沙特等主要石油出口國,石油工業(yè)都由國家控制,石油領域國有化是正?,F(xiàn)象;國有企業(yè)經營盡管一般不如私有企業(yè),但在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方面更全面、更有效率。
?。ㄋ模﹪壹訌妼κ凸I(yè)的控制
從2004年起,俄政府修補了尤科斯所鉆的法律空子,調整了石油能源政策。
——加強中央對能源控制權:2004年,議會批準實施新的資源管理方案,剝奪了州一級地方政府控制當地能源資源的權力。
——提高石油稅收:每噸原油的出口關稅從35.2美元提至101美元(2004);嚴格資源利用稅的征收(2004年上半年自然資源稅78.85億美元,占同期中央稅收的27.19%)。——限制石油企業(yè)的外資比重:2004年11月,俄羅斯拍賣Lukoil 7.59%的國有股權,被美國一家公司高價收購。此舉引起議會和媒體的爭論。2005年,普京要求起草法律草案,限制外資在俄國重要產業(yè)的比重。
?。ㄎ澹┒砹_斯經濟政治形勢正在發(fā)生重要變化
2005年底,普京總統(tǒng)的首席經濟顧問安德烈?伊拉里奧諾夫宣布辭職。當天普京就簽署總統(tǒng)令,解除了他的職務,絲毫未加以挽留。伊氏曾是普京的親信,曾在普京上臺前幫他擬定經濟計劃。此人被視為俄國最有才干、思想最自由的經濟學者之一,曾公開批評政府接手尤科斯的做法。媒體指出:伊氏辭職的原因,一是普京在第二任期實施了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經濟一體化”政策,二是伊氏與國內親西方的右翼聯(lián)盟關系密切,但右翼聯(lián)盟已趨式微。伊氏辭職前召開記者招待會稱:過去6年中俄國情況大變,尤其是過去一年中, 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經濟模式已經改變,認為“俄羅斯已不再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
五、近期俄羅斯經濟復蘇的主要因素
俄羅斯經受1998年金融危機的打擊后,1999年開始恢復經濟增長,自2000以來的6年中,平均增長率達到6%以上。官方預測,2005年GDP為21萬億盧布, 合7500億美元。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是5年前的三倍。 俄經濟規(guī)模和居民消費已恢復到1991年的水平。俄前總理卡西亞諾夫曾指出,是“政治穩(wěn)定促進了經濟增長”。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是俄國經濟振興的*5歷史機遇。2005年俄國石油出口2.51億噸,出口收入900億美元,占國內總出口額的1/3左右。目前, 石油收入占俄國財政收入的54%,外匯收入的45%來自能源。很顯然,尤科斯事件后國家恢復對石油資源的控制,加強了國家對經濟資源的動員能力和政治行動能力(2006年初俄烏天然氣爭端即為一例),成為抓住機遇、振興經濟的關鍵步驟。
發(fā)揮“比較優(yōu)勢”,促進武器出口。俄羅斯軍工技術先進,前蘇聯(lián)在世界武器市場占有很大份額。冷戰(zhàn)結束和“休克療法”使俄國在1990年代中期的軍火出口落入最低谷。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繼承了約1500家軍工企業(yè),這些企業(yè)除少數及時轉入民品生產外,多數陷入困境。普京上臺后采取多項措施推動軍火出口,加上1999年后國際形勢的轉折,俄國武器出口得到恢復。2001年武器出口達49.7 億美元,2004年57億美元,2005年53億美元,僅次于美國,占世界武器市場的1/3強。
當然,僅靠出售資源而不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很難使經濟從根本上復蘇。普京警告:“俄國賺錢的產業(yè)依舊是石油、天然氣和各類金屬,我們正在坐吃山空,耗蝕國家資源,長此以往,國家終不免淪入政治和經濟停滯的窘境。”“俄國的經濟結構若不求更新、現(xiàn)代化,俄羅斯的經濟終將是靠不住的。”恢復經濟的首要條件是恢復投資信心,但是十幾年來“官商勾結”、“監(jiān)守自盜”形成的私人企業(yè),無心搞好生產投資技改,而是忙于投機或將資產變現(xiàn)抽逃。2005年12月20日,總統(tǒng)辦公廳副主任蘇爾科夫在一次公開談話中指出:私有經濟至今未能證明其絕對效率和給國家經濟帶來的顯著好處。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有必要引導私有經濟發(fā)揮應有作用。
俄政府希望,經濟發(fā)展從依賴原材料出口轉向創(chuàng)新型競爭型的增長轉換。但俄羅斯經濟何時能真正煥發(fā)內在的活力,還需要觀察研究。
六、幾點啟示:制度變革和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
?。ㄒ唬┍容^研究的方法需要改進
俄羅斯近十五年進行激烈的政治經濟制度轉軌,其體制變革和社會經濟出現(xiàn)重大起伏,情況十分復雜。俄羅斯(蘇聯(lián))和東歐國家的轉軌一直受到我國學界高度關注,而俄羅斯轉軌的經驗教訓,對我們具有更現(xiàn)實的意義。但是,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在改革問題上分化日益明顯,很多研究成果難免受研究者自身立場的影響,甚至隨意剪裁事實,以偏概全。傾向自由化的學者舉出俄國經濟的復蘇和近期“私有化”計劃,證明俄國是“先苦后甜”,休克療法“長痛不如短痛”有后勁,普京在加快私有化等等,總之是敦促決策層加快“產權改革”。持相反立場的分析,也難免另一種片面性。筆者認為,任何研究也不能脫離科學性,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和“全面、交換、反復”的原則。筆者在寫作中,深感我國學術界對俄羅斯東歐問題缺少深入扎實的、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ǘ┢站r期俄羅斯政治制度的走向
1991年蘇聯(lián)解體,獨聯(lián)體各國都建立了多黨制的“民主政治”制度,國內知識界不乏贊賞之評。在俄羅斯,隨著新資產階級的興起和“休克”造成的經濟衰退、社會混亂、群眾生活困苦,導致左(原共產黨)右(新自由派)兩端斗爭激化,隨后新興富豪與政府勾結,形成黑暗的“寡頭政治”。短短10年,俄國社會經歷了“推翻舊制度”、“民主夢”、“丑惡現(xiàn)實”和民主理想幻滅的過程。
俄羅斯的10年“休克”,成為昔日敵對陣營的大好“戰(zhàn)略機遇期”。西方對前蘇聯(lián)的敵意,并不因俄國變成“民主國家、市場經濟國家”而有實質改變。北約東擴,設在波羅的海國家的戰(zhàn)機威脅俄國腹地;在格、烏、吉等國發(fā)動“顏色革命”,三面包圍,步步緊逼。俄國幸虧還有無比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能源資源和武裝力量的余威,才沒有“休克”而死。
蘇聯(lián)的輝煌歷史和民族自豪感,必然激起俄羅斯國內國家主義的抬頭??陀^地看,在俄國,經過1991年“819”事件和1996年大選后,“憲政民主”成了“金權政治”的遮羞布,不論大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還是前蘇聯(lián)的共產主義都不再有號召力,人民對意識形態(tài)已不感興趣,什么也不信了。俄羅斯一位社會學院士(不愿透露姓名)2003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講演時說:“所有的專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人口學家、心理學家、法學家……都認為,現(xiàn)在俄羅斯社會經歷了深刻的制度危機,改革的結果使大家感覺到被欺騙了。……我們現(xiàn)在不知道往哪兒去,我們在建設什么樣的一個社會。……絕大部分人,不光是對改革感到失望,而是感到恐懼。……為自己的孩子,為自己的國家感到恐懼,為國家的未來感到恐懼”。這明顯反映了知識精英的彷徨心態(tài)。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使社會凝聚起來、使國家找到方向的,只有愛國主義。這也是普京的執(zhí)政理念所惟一依靠的精神支柱。普京的執(zhí)政方針,一方面是以國家主義為主線,在現(xiàn)有的憲政制度內*5限度地利用行政權力,強化政府職能,適當集權。另一方面,順應人民對秩序、穩(wěn)定的渴求和振興經濟的愿望,結束無謂的黨派紛爭,抑制豪強、休養(yǎng)生息、安定團結。既承認私有化制度和現(xiàn)有利益格局,又加以適當節(jié)制,以不產生大動蕩為底線。“強權下的中庸路線”,是經歷了大動蕩后的社會最需要的。所以,普京政府及其路線,對今日俄羅斯十分有利,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歷史的必然。
?。ㄈ┙洕撸褐斏魍菩兴接谢?,抑制大資本的過度壟斷私有化改革,既是轉軌以來歷屆政府的既定政策,也反映了增強經濟活力的客觀需要
前蘇聯(lián)的工業(yè)結構過分偏向重工業(yè)和國防,確實需要改變,改變也十分困難。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經濟的基礎,是在計劃經濟制度下基本實現(xiàn)工業(yè)化和“充分就業(yè)”的經濟,全體公民享有廣泛的住房、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福利??梢韵胍娺@些福利開支在財政中占多么重要的地位。葉利欽時代的劇烈的私有化運動,因廣大群眾迅速陷入貧困,不敢向群眾福利開刀。看看1996年,俄政府被迫接受“寡頭”們的無恥要挾,賤賣骨干大企業(yè),可以想見當時國家財政的困難程度。2004年8月, 普京政府顯然精心考慮了時機,出臺了福利改革方案,結果引起群眾不滿,各地游行示威,總統(tǒng)支持率大跌(普京利用議會多數勉強通過了改革法案)。
顯然,普京政府沿著前任“私有化”政策的慣性走,彌補財政赤字是一個重要動因,同時也有“抓大放小”、“改革壟斷行業(yè)”的含義在內。
普京政府的“私有化”和過去的主要區(qū)別,一是接受了“黑箱操作”的教訓,強調私有化過程的公開透明;二是強調國家對戰(zhàn)略性產業(yè)和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國有大企業(yè)的控制,限制對其私有化,將這些企業(yè)私有化的權力收歸總統(tǒng)。
打擊寡頭,剝奪寡頭對國家戰(zhàn)略資源的控制權,是普京政府針對特殊國情采取的戰(zhàn)略性舉措,意義十分重要。對尤科斯案的處理,達到了一石多鳥的效果(民意—平衡社會政治關系,控制資源,加強國家權力,增強國際地位)。既是險著,也是妙著,充分顯示出其人堅強果斷的品格和嫻熟的政治手腕。
俄羅斯經濟轉軌中,寡頭的興起和惡劣表現(xiàn),以及普京政府打擊寡頭的積極效果,說明在具有“自然壟斷”特點和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產業(yè)部門,是不能隨便讓私人資本控制的。這個道理早就由中國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所闡明,又由俄羅斯的正反經驗所證明。我們在深化改革中要高度注意,在“反壟斷”問題和戰(zhàn)略產業(yè)問題上,要警惕新自由主義的誤導。如果破除了“自然壟斷行業(yè)”的“國家壟斷”后,代之以私人的壟斷,或者將戰(zhàn)略性企業(yè)產權拱手讓給我們的潛在敵人,那將是國家的災難,是對最廣大人民的背叛。
(四)關于經濟轉軌理論
俄羅斯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和中國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有什么可比性?最重要的共同點就是:正確處理發(fā)展、改革和穩(wěn)定的關系。
宏觀地看,可以認為俄羅斯的“休克療法”,是犧牲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6利益、服從所謂“市場化改革”這一次要目標的典型。我國改革走“漸進式”道路,注意協(xié)調三方面關系,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
但是,我國一些經濟改革的理論家,顯然對俄羅斯的休克療法另有偏好。在“不爭論”、“堅持社會主義”的口號下,實際上是把西方的完全市場經濟(也就是資本主義)作為心目中的改革目標;對俄國的“一步到位”轉軌十分向往。
從中俄轉軌的比較看,至少可以得到幾點認識:
一是要擺正發(fā)展和改革的關系。俄國的“青年改革派”不是沒有預見到激進改革會帶來經濟衰退、腐敗和國有資產流失,但把這一切都看成是“轉軌必要的代價”,所謂通過“驚險的一躍”使改革進入“不可逆轉的境界”。但實際過程是犧牲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利益,連國家安全和國家發(fā)展的根本戰(zhàn)略利益也不顧了。這就成了“為私有化而私有化”,機械搬用西方的“理想市場經濟理論”硬套本國實際,實際付出的代價,就是10年經濟衰退和國際戰(zhàn)略地位的喪失。
我們應該明確,改革開放,必須以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為*6原則。對于中國這個經濟科技相對落后的國家,更不能盲目照搬新自由主義的“私有化”、“市場化”和“自由化”理論。要切實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南,以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作為戰(zhàn)略指導思想,正確規(guī)定政府、市場、企業(yè)之間的關系,國有經濟和私有經濟的關系,保持國家對戰(zhàn)略、骨干產業(yè)的控制權。
二是改革必須以社會穩(wěn)定作為底線。如果改革的指導思想,不遵照統(tǒng)籌經濟社會平衡發(fā)展的指導思想,縱容官商勾結、腐敗橫行,聽任社會不公平和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甚至公開站在權貴資產階級的立場,蔑視群眾呼聲,損害廣大人民的利益,就等于在積累社會矛盾,甚至可能葬送國家建設和改革的成果。
最后,俄羅斯的經驗說明,大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的轉型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梢杂眉ち业姆绞酱蚱婆f秩序,但新秩序的建設不可能自發(fā)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期形成。不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的轉軌都是這樣。企圖一夜建成“市場經濟新秩序”,往往事與愿違,不得不付出長期的努力來彌補所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