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泡在高頓部落上,2017年剛過,某些躁動的財務人開始不安分起來,剛好便于搜集信息,問問那些關于辭職、求職、投簡歷的事。
 

 
發(fā)現(xiàn)很多人有相似經歷,比如將自己表現(xiàn)一般的面試歸咎到面試官頭上,將平平無亮點的簡歷歸責到公司企業(yè)的眼光之上。說實話,中國企業(yè)的人事、HR的確發(fā)展有限,沒有那么些個性化發(fā)現(xiàn)人才的例子,但不可否認,應聘者自身同樣存在許多需要改正的問題。
一位從業(yè)逾10年USCPA證書剛到手的財務老鳥,受邀參與了此次談論,在他近15年的財務工作中,做過會計、出納、總賬先生和成本,還有3年的人力資源崗位給,可以說是樣樣精通了,目前就職某國企財務一把手。
(工作方向考慮海外發(fā)展,加上工作需要。目前負責一中美合資項目,工作內容上多需要用到USGAAP,申請USCPA考試后,一年時間晉級美國注冊會計師,帶人、帶項目、帶團隊,能力游刃有余。)
3年人資,10多年財務,招聘網站查閱簡歷近萬份,面試沒有1000也有800(參與多次大型招聘會),結合求職者的面試情況與獵頭的溝通,加上人資同事的幾點建議,總結得出多數(shù)求職者有以下幾個毛病,
1、喜歡瘋狂投簡歷
某些招聘網站推出崗位與簡歷匹配度功能,這一功能一定程度上幫助企業(yè)篩選了很多匹配度較低的求職者,但仍有求職者不考慮匹配度肆意“撒網”,有些都不到50%,從另一方面看出許多求職者對自己的定位尚不明確,沒有清晰的職場規(guī)劃。
2、簡歷隨意拼湊,前后重復或矛盾
財務人需要很強的專業(yè)性及知識技能儲備,一些該有的技能與證書是上崗的“必需品”,拿別人的經歷或榮耀來填補自己的不足,這樣就算上崗也不能勝任工作。甚至一些簡歷,工作時間前后矛盾,或者有一段空缺自己還不知道,面試官問起來支支吾吾說不上來。
3、簡歷自我介紹華而不實
不僅簡歷華而不實,現(xiàn)場自我介紹和打嘴炮一般,不注重語速、吐字是否清晰等問題,只能用一些華而不實的詞語表達對工作內容的描述,沒有精煉后的業(yè)績,經不起面試官的輪番轟炸。
4、工作經驗說不出重點
用人單位恰好在意的就是工作經驗,如果這一塊沒有很好的形容與表達,那面試的意義何在?一些求職者工作經驗概括除了“負責日常部門事物”或“成功對接與XX項目”就是“負責工資賬務工作”等,這樣的經歷經驗,誰愿意看?連問都不想問···
5、同公司投多個崗位
某個公司招聘集團財務經理、區(qū)域財務總監(jiān)、某某項目財務主管、高級會計師、財務預核分析經理,然后很多人都投了多個崗位,你說讓他面試財務經理還是儲備干部呢?
6、同一崗位天天投
網站有自檢記錄功能,HR每天要處理幾十、幾百份簡歷,有些HR會反感這樣的操作的。
7、不熟悉當前財政政策
當下財務人需要保持一顆永不停止、繼續(xù)教育的學習心態(tài),需要與時俱進學習最新財務技能與相應政策,至少國家辦法了哪些法律法規(guī)要清楚,一問三不知,你當自己是來搞研究的學者么?學者也需要現(xiàn)代化知識框架做課題的好么?
8、不了解行情隨意報價
有些簡歷上的期望薪資簡直不可直視,畢業(yè)一年要求8000月薪,想求職個財務經理期望年薪50萬,這些可以理解為不清楚城市與城市間差距的,但自己幾斤幾兩還是掂量的清楚的吧。
我記得當初找工作,結合了自己工作年限、工作能力、工作技能、行業(yè)水平、城市發(fā)展水平以及生活所需水平等多個方面綜合提出最終薪資,現(xiàn)在求職都只需要瞄一眼自己簡歷和工作城市,就可以開口要價了么?
公司的薪酬系統(tǒng)是根據(jù)多個維度來定的,工資條上也會呈現(xiàn)的清清楚楚,像一些崗位技能會加分、崗位證書也會加分、學習也會加分,總體來說,能力越強工資越高。而有些“不識數(shù)”的求職者漫天要價,將企業(yè)置于尷尬處境,如果錄取了,發(fā)現(xiàn)能力不夠怎么辦?如果沒有錄取,最后知道能力不錯卻措施人才,怎么辦?歸根結底,是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清楚。
所以,很多問題來源于求職者本身,當然我們也不排除企業(yè)HR眼光或者談判能力的確有限,問題是雙方的,但能解決的還不是屬于自身的那部分問題?
當下財務求職者,在求職期間,第一點是認識自己,然后摸清行情,最后對癥下藥,如果不能藥到病除,那就回爐重造,或者考個USCPA證書強化強化自身裝備未嘗不可!
 

 
▎本文作者:Luvian,高頓財經簽約作者,留英海歸,主業(yè)財經,副業(yè)心理。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分享,轉載必須注明來源高頓、侵權必究、不得隨意更改和刪減。